导师带领学生深入国家队,用科技助力奥运备战;师生团队服务以“科技赋能+体教融合”双轮驱动校园足球发展创新模式,共促全学段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这些是
在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四维融合(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模式。该校通过构建“理论奠基+体系重构”基础支撑体系、深化“双师共育+全程指导”实践培养体系、强化“场景融入+能力转化”应用提升体系、创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新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山东体育学院构建了“专业基础+职业核心+实践创新+选修交叉”四模块课程体系,让理论教学焕发新生。
“以前觉得理论课程枯燥,但现在学习的AI体育应用、运动数据分析这些前沿内容,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2022级体育硕士王同学说。
山东体育学院打破了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壁垒,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跨学科融合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占总学分12%以上,实践课程占比达到35.8%
课程建设方面成果丰硕:建成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4门、优秀案例库1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这些课程资源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3年春季学期,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技术总监走进山东体育学院的课堂,与学生们分享体育用品研发的最新趋势。这是山东体育学院“双师共育”模式的一个缩影。
山东体育学院构建了“学专融通+专兼结合”导师队伍,聘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高级教练员及高水平体育企业管理者、资深医师等行业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他们全面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论文评审环节。
双师型导师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山东体育学院还建立了导师培训常态化三级培训制度,将实践教学能力、行业项目参与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山东体育学院构建起“科研导师+竞训专家+行业导师”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推行“双导师制+团队协同”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导师遴选、考核、退出全周期管理。
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与安踏山东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将学院在柔性传感器、运动损伤预测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安踏产品研发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在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山东体育学院的研究生们正在忙碌地整理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评估材料。这是他们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山东体育学院建立了26个产教融合基地,建成全国首家省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等16个健康指导平台。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深度参与运动处方门诊、运动戒毒实验室等真实项目。
“我们不只是在学校里读书,更是深入到行业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一名参与校园足球推广项目的学生说道。据介绍,师生团队服务山东省16个市2060所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校园足球推广体系,带动全省300多万学生参与足球活动。
奥运服务更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亮点。师生团队连续服务3届奥运会国家举重队,多次服务省市运动队,直接服务运动员300余人次。研发的奥运科技保障车获得国务院领导高度赞赏。
2023年暑期,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赴泰安市泰山区白马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白马石村量身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短视频,提升村庄知名度,并关注和推广当地的传统技艺——石拓技艺。
山东体育学院还建有5个国家级别奥运备战基地(如中国举重学院等)和31个大型训练场馆,实施“基地大学化+大学基地化”双向渗透,创建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等41个平台。
这些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人才。2023级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杨梓椿在山东省水球队服务期间,根据项目体测要求和运动员体能特征,个性化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助力队伍在多个赛事体测环节表现出色,最终帮助山东省水球队夺得2024年水球U系列锦标赛冠军。2022级运动康复专业研究生苗凯曾为多支运动队的术后队员提供康复训练,其中举重运动员周炜程经过他6个月的康复体能训练,不仅完全恢复竞技状态,更在2024年全国冠军赛中勇夺挺举和总成绩冠军,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在山东体育学院,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构建了多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应用贡献—创新成果”立体化评价体系。建立了“科研成果+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实训+课程”多元评价环节,特别注重学位论文的实践应用性。学校还重构了奖学金评价体系,将创新成果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山东体育学院突破了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方式,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举办运动康复技能大赛等考核性比赛,铺设“课堂—实验室—训练场”育人通道,将科研学术成果、竞技服务质量、实战应用效果等纳入全过程考核。
这种创新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活力。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8篇,省级研究生成果奖3项,多次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多名应届生考取国内外知名院校博士研究生,30余人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王都助,ballbet贝博2023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在山东省青年男排实习期间,他积极协助教练团队制定训练计划,深入了解运动员的体能状态,结合排球项目的技术特点与体能需求,为队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三大球比赛中夺冠以及排超B级联赛中获得第一名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率超90%,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会运动、懂教学,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评价道。
2016年以来,该模式已培养500多名体育学硕士;培养安家杰、巩晓彬等优秀教练员、裁判员2000多名。山东体育学院被国家体育部门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从B-跃升至B+(前2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评估获得全国第16名。这些数字见证着山东体育学院在体育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与成就。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四维融合”培养模式,计划强化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构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实施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同时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包含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际课程项目、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全要素培养生态系统,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体育人才。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